苗族是一个古老的民族,历史可以上溯到五千年前的炎、黄、蚩尤时期。在历史的长河中,苗族人民逐渐创造了一个博大精深的苗族文化体系。但时至今日,能将苗族文化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的人不多,所以苗族地区的传统文化的挖掘一直停留在苗学研究的肤浅层面。当前,已经有个别的有识之士将苗族文化引入饮食行业等领域中,积极挖掘其潜在的经济效益,并且也取得一定的成功。但尽管如此,许多人对苗族文化引入饮食行业的重要意义的认识还不够到位,所以从事相关活动的时候总是存在或多或少的盲点,不能更好地充分利用苗族文化自身的优势来发展壮大行业,并促进苗族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我以为大力打造苗族特色饮食业,这不仅仅是个人发家致富的一个理想门径,它对推进苗族地区经济文化发展的步伐还具有深远的积极意义。
一是可以利用市场这块“试金石”来审察苗族文化的优劣,从而在社会实践中做到扬长避短。苗族文化和其他民族的文化一样,有适应社会潮流的一面,也有不适应事业发展需要的成分。积极将苗族文化引入饮食行业,实际上就是要通过行业的激烈竞争来实现民族文化的自我筛选和提升,完成对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开发和利用工作。
二是通过建立宽阔的锻炼平台,可以培养出苗族内部能够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新一代企业经营管理人才。苗族文化与饮食行业的联姻,这仅仅是完成了民族文化与商业文化的初步切合。而在此基础上还需要充分发挥管理职能,苗族特色饮食业才能在复杂的社会环境中获得生存和壮大。这必然要求管理者要不断提高自身本领,训练战略眼光,熟悉业务知识,把握行业动向,摸透人心喜好。如此一来,经营管理者就会利用自己创造的舞台,积极从中汲取到宝贵的经验和教训,从而提高应对行业竞争的过硬本领,进而在市场上抢占自己的一席之地。
三是能够为苗族地区剩余劳动力创造就业条件,在解决大量的就业问题中推动经济发展进步。随着苗族农村人口的增长,就业问题也成为苗族地区经济发展的一大困境。就业不充分或无法就业,不仅浪费了大量富余的劳动力资源,而且还会形成一系列的社会不稳定因素。而打造苗族特色饮食业,就自然需要一定数量的苗族男女青年进入到其中从事服务工作。一方面,可以解决部分人的生活出路,提供展示他们个人风采的一片天地;另一方面,就业必然会带来收入的增加,不断为苗族地区的经济发展注入积极的元素。
四是从打造苗族特色饮食业的本意上来说,它虽然也像其他企业一样追求的是利润的最大化,但同时也给了苗族优秀传统文化一个展示、继承、发扬的机会。打造苗族特色饮食业,其实就是通过吃、住、行、看、听、用等途径,全面将苗族的优秀文化展示在顾客的面前,以博取广大消费者的青睐和肯定。管理者为了到达此次目的,他们首先要做的工作是让员工充分了解、掌握和熟练苗族文化知识和相应技能,这就会有助于苗族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此外,饮食业中的公共场合又是一个活的广告渠道,苗族的优秀文化可以借此机会得以向外界大力推介和传播,从而获得社会的普遍认可和广泛接受,弥补民族文化保护工作上的客观不足。
既然打造苗族特色饮食业对苗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意义如此重大,那么,要怎样才能让苗族文化更好地与饮食业相结合,使它成为引领经济腾飞的一块充满生气活力的金字招牌呢?我认为应该围绕视觉、听觉、味觉、感觉“四觉”来进行做文章,不断让苗族特色饮食业形成大众化的饮食行业上的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一、所谓的视觉,是指人们通过自己的眼睛直接感知外界物体的大小、明暗、颜色、动静而获得对机体生存具有重要意义的各种信息。作为以苗族文化特色为基调的饮食业,室内外的各种设置、装饰等实体物件,应该充分凸显苗族文化的精华,重点要在“看”上打造一种独一无二的令人赏心悦目和记忆深刻的直观感觉,留给客人良好的第一印象。比如天花板可以用苗族服饰中的花纹进行描绘或浮雕,墙壁可以设计苗族起义领袖比如陶新春起义图解和苗族风情或生活图案等,桌椅、碗筷、服务员服饰等用具和穿着尽量保持苗族的古朴风格,要让客人踏进来的第一步就能发现自己进入了一个散发着苗族文化气息的新世界,从而做到诱发好奇感,吸引注意力。
二、所谓的听觉,是指人们通过声波作用于听觉器官,使其感受细胞兴奋并引起听神经的冲动发放传入信息,经各级听觉中枢分析后引起的一种本能的感觉。如果要将苗族文化引入行业,学会用苗族音乐主导人们的听觉显得十分必要。比如在招待客人的时候,可以随时播放或悠远轻柔或铿锵豪放的苗族芦笙曲、苗族飞歌、苗族洞箫、苗族口弦调、苗族口琴曲等独具一格的民间音乐,最终让顾客两耳一新,至始至终能在听觉上获得一种奇特的感受。在进餐时,可以改变苗族单独唱敬酒歌的方式,先用苗族乐器制作敬酒歌的音乐背景,再由苗族姑娘边播放音乐边唱敬酒歌,以提高敬酒歌的品味,增强敬酒歌震撼客人心灵的效果。
三、所谓的味觉,是指食物在人的口腔内对味觉器官化学感受系统的刺激而产生的酸、甜、苦、辣、咸、鲜、涩的一系列感觉。在味觉上做文章,就是要充分挖掘苗族饮食资源,大搞苗族特色食品。比如苗家咂酒、苦荞粑、全羊烧烤、老腊肉、包谷饭、荞疙瘩、姑娘饭、阿妹酒、老酸汤、烧烤鸡、竹荪鹅火锅、腌鱼、木薯饭、竽头饭、山薯饭、糯米饼、木薯粑、山兰椰叶粽、米酒、血灌汤、辣椒骨、苗乡龟凤汤、绵菜粑、虫茶、万花茶、捣鱼、香猪、香鸭、竹筒饭、五色饭、火烧笋等等。能够包装的,就更名换姓加以包装成自己的特色产品,并申请商标予以保护。
四、所谓的感觉,通俗点说是指人们对外界存在客体的心灵感应。这里强调的感觉,仅仅是指一种情感上的认知。我认为企业的成功运作,往往是在“情”字上下足功夫,以情留住客人而已。同样的道理,在饮食业的具体操作过程中,应该充分利用苗族富有人情味的礼仪,在餐桌上全面展示苗家人的热情好客,营造和谐、精诚、文明、礼貌、有趣、融洽的氛围,给四海宾朋一个宾至如归的切身享受和惊喜。只有这样,我们才能让客人来了不想走,走了还想来。至于如何展示苗族礼节的问题,我认为可以从苗族民间筛选形象良好、素质较高的苗族男女青年进行各种服务培训,然后让她们成为本企业的一员,既让她们在情感上找到归宿,也让她们安心提供长期性的接待服务,继续为企业的发展贡献最大力量。
当然,谈到打造苗族特色饮食业,首要解决的肯定是资金问题,这是每个投资者必须面对的事实。而摆在我们面前的,是一个经济基础十分薄弱的苗族社会群体,能够真正花费巨资来进行行业运作的个体寥寥无几,所以我们开发利用苗族文化的论调往往成了纸上谈兵。当前,民族经济的发展在更大程度上实际就是民族企业的发展壮大,无力将各种经济发展的构想付诸行动,也成为了苗族社会经济滞后的一个严重病根。鉴于苗族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情况,我认为资金困难的问题完全是有办法解决的,也是能够行得通的,只是我们目前还没有找到这条正确途径,或者意识到了但没有很好地实践而已。
一是由各界人士呼吁国家制定出积极的财政政策,由中央划拨出大笔的专项资金来帮助苗族创办实体企业。如果能得到国家大量的扶持资金,创办苗族特色饮食业显然如鱼得水。但是国家制定每一项政策时,就会牵连到方方面面的社会利益分配的问题,弄不好就要影响政局的稳定。此外,国家制定的积极的财政政策,一般都是宏观上的经济调控,大多不会具体到一个群体或者一个民族,所以通过争取国家经济政策支持而获取运作资金的这一方式,显然有些理想化。虽然它也是一条解决资金困难的渠道,但不一定尽满人意。
二是由各省、地、县的苗学研究会根据当地的优势,积极制定出打造苗族特色饮食业的可行性报告,大力争取地方政府的领导和财政支持,从而解决投资难的现实问题。但从全国各地来看,苗族特色饮食业基本上是私人企业,几乎与地方政府的投资方向沾不上边,因此,要获得政府的资金扶持就显得困难重重。从苗学会的职能职责上来看,它主要是从事苗族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的学术研究,严格地说不是一个经济实体,更不是专门的盈利机构。所以,由苗学会来直接为苗族经济发展搭台唱戏,本身就受到职能职责上的束缚。要打破这种机制性障碍,获得地方政府的共同认可和大力支持,不仅要有远见卓识的学会领导来指导运行,也要有开明的地方行政领导的倡导,苗族特色饮食业才可能生根、发芽和茁壮成长。
三是以苗学会为一个招商引资平台,通过向外界介绍打造苗族特色饮食业的远大市场前景,从而尽可能地引进更多的发展资金来进行运作。也就是说,苗学会负责出谋划策,外商只管进行投资,收益由双方共享。这样的好处是可以缓解苗族投资上的经济压力,积极将苗族文化引入饮食业进行开发利用。但是,招商引资也可能存在一定的难以克服的弊端。由于外商因为掌握大量投资资金而获得较大的主动权,以及商业自身的势利性质,苗学会在参与开发利用苗族文化中就会处于被动的地位。这样一来,就算苗族特色饮食业在市场运作中取得成功,但它对苗族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微乎其微,因为更多的好处会落入投资者的手中,苗族成员能够享受到的行业利润往往只是冰山一角罢了。
四是由苗族民间自行建立合法的合作社,通过自愿合资、入股的形式开拓苗族特色饮食行业。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苗族内部拥有小笔闲置资金的人为数不少,但未能更好地整合和利用。而通过建立合作社,不断将这些资金集聚在一起,就可以进行巨额投资,减少个人投资上的种种风险,避开单打独斗的市场运作模式。我认为,这是目前苗族实现自我发展的一条最理想的途径,它的好处在于自己控股便于具体操作,成员主人翁意识较高,管理者责任感最强,共赢理念带来的积极性容易合成强大凝聚力,苗族文化能够更充分地利用到行业运作之中。但这样的合作社一旦建立,应该由五至十名大股东组成董事会,执行具体事务的管理、指导、决策和监督的权力,其他小股东参与监督行业的运行过程,有权对董事会的行为提出建议和意见。同时,饮食业的运作必须按照一定科学合理的既定规则来进行,不得感情行事,不得用“人治”的方式来操作。这里的既定规则,它包括董事会责任追究制度、财务管理制度、员工奖惩制度、利润分配制度和人员培训制度等制度,就是要用完善的企业制度来运行,保证苗族特色饮食行业的健康、稳定和快速发展壮大。
2009年11月22日